平淡之中写意境

发布:2012-10-11 12:09:11 | 热度:2748
+ 平淡之中写意境

平淡之中写意境 

□贾俊春  

  我画画的心态很平常,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它,画起来也从未因其小而潦潦草草。我的作品都是从写生中得来的,当然学习古人也非常重要,但我绝不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每画一幅画之前,我都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写生,有厚积才能薄发,花鸟画创作也不例外。

  写生创作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悟性,这悟性是要靠对生活素材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勤奋与磨练,才能“由技进乎道”,才能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杭州,何水法老师带我们上了不少写生课。对于学画的人来说,写生课必不可少,它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经过写生的创作没有艺术感染力,经不起推敲,缺乏动人心魄的力量。但写生也不能简单地像照相机一样去记录,要超越生活真实,用艺术的眼光去深入细致地观察,大自然总是把那博大深邃、灵秀蕴涵在平淡之中,而人们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挖掘,加以提炼并创作美丽的图画。“美的判断不是知识的判断,而是趣味的判断”,用我们高雅的趣味来塑造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我在创作中体会到,生活中的创作题材很多,往往是这张作品还没有完成,另一张作品的构思又已闪现,时间总觉得不够用,我在画画时,有时整天默不作声,但却不觉得寂寞,完全陶醉在画面之中,陶醉在营造画作的意境中,不让我画画反而使我手足无措,心绪不宁。


  乙酉年春节期间,突然想到鹭鸶,心里陡然一亮,创作的欲望燃遍全身,我便立刻动身去芦苇滩写生。冬风呼啸肆虐,放眼望云,一望无际的芦苇被割去了,只剩下十几厘米高的芦柴根,参差不齐,高高低低地兀立在旷野中,伴着枯黄色的干芦叶、芦花。而一小群一小群留在这里越冬的鹭鸶,孤立无援地独立着,全没了秋日喧闹欢快嬉戏的场面,我试图接近它们,可它们始终警惕地与我保持一段距离。人类在使它们屡屡失望之后还能赢得它们的信任吗?不知还有多少生灵也在观望着不值得信任的人类?回来之后我一气呵成完成了《望》这幅作品。


  我经常到乡村田野写生,日积月累,收集创作素材,随处可见的景象都能入画,《绿荫下》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它就像源自我心头的一首田园诗,自然而然地,清新地从我心中汩汩流出,缓缓地在画面上展开。大面积地采用淡绿色,枝头少许嫩叶,白花点缀其间,近处是一群母鸡带着一只小鸡,远处一只蜻蜓欲停未停,正在盘旋之际,后面留空很大,给人以空灵遐思。


  我的作品色调都比较淡,平淡是中国绘画所要体现的精神要求之一,通过画面弱差的色阶表现出丰富的精神空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中国绘画极高境界的体现,画面上追求的不是客观事物色彩的真实表现,而是借此以表达所追求的境界,调动更高的能动性去摄取生活之情,去迁想、去妙悟,从而运用恰当的绘画语言,尽可能求得言简意赅的表达。我不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只求深入浅出地表述画面的主题,题字也很少,只有仔细的体味,才能体会出它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意,一花一叶都在表达着大自然浓厚的气息。我的画还不成熟,当然每完成一张作品之后,欣喜之余,总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


  我的花鸟画创作总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前进,色彩运用上,起初找不到感觉,按照真实生活中的青枝绿叶去画,画出来之后总觉得不协调,后来发现单纯和统一的色调更能营造我的画面氛围。《望》组画之三参加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当初先画一张,就要完成之际,觉得不是理想中的效果,尔后重新画了一张,着重强调画面的色调要统一,不能太杂,荷叶全部用淡墨染,荷花只是略施粉色,水鹬是主体,墨色加重,突出主题,这样一调整,效果非常好,不艳,不俗。我认为,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心无旁鹜, 把心态完全沉下来,才能画好画。


  线条在工笔画中至关重要,点是线的组成部分,工笔画的线条不能弱,虚实要相间,绵长而有韧性,流畅、含蓄且要坚定的贯穿画面,不要画成一根“死”线条,唐代张彦语:“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学习了许多前人,我理解了一幅作品,必须要有“气”、“势”、“韵”。“气”指灵动有生机、有朝气、有活力,不能让人一眼看上去太呆滞、死板;“势”是画面大效果要气派、雄浑、豪迈,给人的视觉效果要有一种势不可当之势。“韵”为通透而要富于变化,虽说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但画者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的目标定在“虚和清逸”的品格追求上,每作一张画都力图向这个方向靠近。


  处理好画面是创作的重要环节,眼高手低,缺少基本功,画出来跟心里想的不一样,我刚开始画工笔花鸟画的时候,就忽视了这一点,虽然也枝枝叶叶,鸟鸟雀雀,画得面面俱到,但是画面不生动、不打动人,就是缺少“韵”、“势”。在《望》组画之一中,十一只鹭鸶,每只都顺头地望过去,起到一种势的作用。鹭鸶在望什么?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艺术是相通的,有一次听别人议论舞台戏主角与次角的关系,主角要突出,次角不能太抢眼。这在绘画上是一样的,突出主题要明确,主要的角色要放在画面黄金眼点,重点强调浓妆艳抹,次要的只是起陪衬作用,轻描淡写地修饰一下,不能太抢眼了,否则无法突出主题,一幅画的视觉中心只能有一个,多了画面就嫌杂乱。


  处理好画面的虚实关系,该虚的地方要虚掉,甚至可以一点不画,该实地方半点马虎不得。我画《家园纪事》时,豆角的藤是丝丝罗罗,相互交缠,比较难画,为了画面的虚实效果,我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画交织着的藤,填色—留空,深—浅,前后关系,整体与局部都要考虑,虚的地方我就用淡色洒洒,水冲冲,近三分之一画面留空,有的地方用毛笔擦点痕迹,完成之后效果还不错,又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个性特征,花鸟画的生命力旨在作者的创造精神,花鸟画创作源于自然,又不是生搬硬套的自然再现,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师古人不若师人造化”。“造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感受,同一个题材可以画出千变万化的画面来。


  我画《在水一方》时,荷塘处于画面一半以下,一朵残败的花,两朵半遮半掩在荷叶中,荷叶绿带花青,几束芦草荷梗穿插其中,留出画面的“气”,使清幽之姿的荷愈加动人,灵动的白鹭使画面生机盎然,整个画面的色彩淡雅清逸,后面留大片空白,荷塘不是没有了,而是大片延伸进去了,来营造画面的势,给人一种深远感,这是我心中的理想境界。


  我对创作的认识由起初的不能画,无从插手,画面内容单调,循序渐进到能画,会画的创作阶段。我走过许多曲曲折折的“弯路”,现在看来,这些“弯路”都是我通向绘画成功之路的垫脚石,也是必经之路。有人说“创作是一种寂寞的旅行”,也有人说“创作是一种激情的燃烧”,其实,这两种创作心态都交替地伴随着我的创作全过程,如果没有甘于寂寞的平静心态,心浮气躁会导致作品的失败;如果没有创作激情,就没有创作灵感;如果找不到题材的立足点,也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和谐之美。二者缺一不可,只是时间先后而已,创作过程中那种蠢蠢欲动以及完成作品的释然心情,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充溢着我,每一幅作品都倾注着我情感的全部,“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求自然之道,不以柔媚悦世,立意清晰,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入情入理地融入画面,充满“情”之视觉表达,以“情”赋韵,以“情”达意,表达对动植物的生命讴歌。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进修学习,特别到杭州、北京之后,有幸得到众多知名画家悉心指教,比我自己摸索着画效果明显不同,有些东西老师一点就破,自己琢磨却要费些时日。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倾听他们的讲话总能得到启发。他们平易近人的风范使我受益匪浅,包括学问和做人,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致力于追寻远离喧嚣尘俗的宁静和质朴,不急功近利,也不会损人利己地求发展,努力做好今天,为了拥有更精彩的明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园纪事 纸本 180×46cm×3 2005年

 

                  

                                                         家园 纸本 180×140cm 2005年

 

                  

                                                           淡淡 纸本 180×32cm×3 2006年

 

                  

                                                         组画之三) 纸本 93×180cm 2005年

 

                  

                                                           (组画之五) 纸本 96×96cm 2005年

 

                  

                                                                秋 纸本 68×68cm 2006年

 

                  

                                                               荷塘 纸本 180×23cm×4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