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1962年生于山东临沂,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十二、十三届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原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第四、五、六届中国书协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翔:翰墨丹青谱写时代华章
文丨赵旭
“俯仰之间——李翔书法作品展”是李翔先生首个书法作品展,虽规模不大,却引起了热烈反响。李翔集军人、艺术家等身份于一身,同时涉足书画、诗文等领域。艺术界皆知李翔在绘画领域成就斐然,然对其书法上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观其落款、题跋,偶见峥嵘,啧啧称奇”。或者说,其书法上的造诣与成就常常为画名所掩。鉴于此,笔者以守正创新的时代视角,以此次展览为契机,管窥李翔先生的艺术人生。
李翔书法《写生如养生》
笔墨当随时代
文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自然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李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凭借其敏锐的观察与捕捉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形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了许多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创作出了很多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如《母亲》《南海·南海》《高原鹰》等画作,再如此次展览中的书法和诗文,既包括如其自作诗中所言“秋来山中住,耕砚心欢颜”的诗情画意、阳春白雪,亦不乏如自作《抗疫诗》“仰天长啸泪已流,百姓抗瘟孺子牛。我劝疫魔早伏首,凯旋战士得眠休”中真挚淳朴情感的流露及对生活朴实而有温度的观照。
李翔国画作品《母亲》
深入挖掘 坚守中华美学精神
李翔的守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守赤子之心。中国军人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在收获荣誉感的同时更平添了责任感与使命感。李翔作为万千中国军人中的一员,作为军旅艺术家,其以赤子之心,用翰墨诗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党和人民的丰功伟业、感人事迹,谱写时代的壮美华章。也正因此,无论其诗文,还是书画作品中都蕴藉着一股正气,我想那大概就是兵之道、军之魂的外化。二、坚守“文人画”中的美学精神。关于“文人画”这一概念,自文人画发端伊始至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断对其进行观照、论述、界定,结论与观点也不尽相同。但笔者以为其核心精神莫过于对“真”“善”“美”,尤其是对“真”,以及文人性质、文人趣味的追求。关于“真”,简言之,是个性、情感之真,其中包括对喜怒哀乐的真实表达,对生命、对人生的探索与感悟,亦包括对自然的“真性”的探寻。至于文人性质、文人趣味,则是文人勤于修身,故所思所感迥然出于庸人之上,其于艺术,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仿佛山间清风,悠然起淡远幽微之思。可见,“文人画”的核心精神与真谛是广泛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而不局限于中国画。李翔无疑是此种精神的坚守者。如其致力于对自然的探索,经常跋山涉水游历于山川湖海间写生创作,追寻自然之美、之真,如此次展览中其自作诗中有言“此地西游山水景,作人为艺最重真”。再如其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其很多画作如《母亲》《南海·南海》《高原鹰》的题材或为其母亲、或为其身边的战士、或为其赴高原写生时结识的当地群众,亦如此次展览中其自作诗《澜沧江边》:“京城飘大雪,版纳热汗蒸。祖国版图广,南炎正北冰。”所提及的也正是我们所日常经历、体验的。但正因其将此中真意敏感捕捉,用真情、真性、真感挥洒于诗文翰墨之中,令人为之动容,与之共鸣,加之其自身的艺术造诣,其作品为大家所钟爱。此外,李翔先生在此次展览上发言时谈及其不觉间已至退休年纪,开始思考今后的艺术之路、人生之路,并表示将在书法和诗文上再进一步地下一番功夫。想来本次展览以“俯仰之间”为名不仅是其对先贤,对古典的致敬,更是其对艺术、人生之路的思考。诚如此次展览中其自作诗有言:“实诚原是文人本,死也争留万古芳。”三、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诗、书、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书画同源,诗画同理。诗与画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形象,然后加以艺术化的表现,抒发创作者的感情,来激发起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所不同的似乎仅仅是表现方式。诚如宋代龚开论画云:“人言墨鬼为戏笔,是大不然。此乃书家之草圣也。岂有不善真书而能作草者?”陆探微因王献之有一笔书,遂创一笔画。赵子昂论画诗言:“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言:“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北宋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提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在题赞王维《蓝田烟雨图》中亦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又提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类似观点不胜枚举,显然,古代诗人与书画家所追求的境界其实是一致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乃至世界各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互动日益紧密。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当下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职业分工的日益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等的影响,维持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土壤日益稀薄,画家的成长机制与身份的文化性特征都与古人大相径庭。更有甚者不假思索地照搬西方,一味地追求形式,过度地强调视觉冲击,对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求甚解,将其搁置一旁……当然,仍有许多有识之士,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中不断汲取营养。李翔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不为时风所染,不激不厉,致力于中国书法、诗词的研究与实践而怡然自得。观其此次展览中的书法作品,以章草、隶书、小楷为主且多为小品,内容或为古代经典诗词抄录或为自作诗文,风格古朴而雅致,一步入展厅,书卷之气便扑面而来,驻足细细品味,亦不乏雄强之蕴。
李翔国画作品《南海·南海》
勇于创新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李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亦是其艺术生命的关键词。
(一)西为中用
李翔在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西方优秀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加以吸收、借鉴、转化。诚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藵言:李翔一面在传统国画的墨山上探骊得珠,一面在欧美的画海里采珊拾贝。凭借非凡的晓悟,超常的韧性,他在传统与现代的坐标上,寻找着国画创新的契合点。如其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将西方的色彩观、构图观有机地融入中国山水画创作,形成了当代山水画的新表现形式,并为大家认可。当然,其作品的主题基调与风格显然仍是以中国传统水墨为主体、为基调。
(二)古为今用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书法,与古为徒都是习翰墨者的必经之路,然而许多人泥古不化,囿于古而不能自拔。如不少人常自谓“某某门下走狗”,若是源于自谦之意,为古之先贤所折服自无可厚非,然若是选择沦为古人奴隶,不敢越雷池一步则有待商榷。李翔则在与古为徒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思索、实践加以取舍、融会,师古而不泥古。如其此次展览中,其书法作品并没有一味地追求五体兼备,亦没有一味地强调奇肆开张,而是根据其个人审美和时代精神加以选择。其自作内容中也没有一味地默守陈规,除了遵循古典诗词格律的自作诗外,亦有朗朗上口、直抒胸臆的短句、箴言。如“真诚是起点,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写生如养生”“处世忠厚”等,在当代语境下,亦别有一番韵味。想来,其追求的是诗书的本质——书韵、文心。
李翔《自作诗八首》
结语
综上所述,李翔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葆含文化自信,追求真善美,其是新时代文艺的践行者,引领者,其作为画家自觉地广泛涉猎书法、诗文、国学、美学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正因如此,其既有“云无心以出岫”的泰然自若,又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使命担当,亦不乏“世时多变千元聚,千秋只记开派篇的抱负理想”。可见,其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是值得我们广大书法工作者乃至艺术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原文刊载于《中国书法报》
监制|赵 旭
图文编辑|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