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谈书体流变【三】先秦墨迹
编者按: 《书法》(又名《书法:七个问题》)是邱振中先生为非书法专业大学生写作的一部教材与读物,一年构思,三
年成书,出版伊始,即被断言“必将成为一部名著”。书中第四章“书体流变”是分书体对书法史代表作的讲述
,既有关赏析,又是对历史的一种陈述。现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先秦墨迹
秦墨迹包括从商代到战国的墨迹。它们与各个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字,但又无法用甲骨文、金文的名称来指称。这是我们要将它们单独进行讲述的第一个理由。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墨迹构成了一个有别于上述字体的书写传统。例如战国简书,与同一时期的金文结构相近,但笔画形状相差很大。从笔法的演变来说, 战国简处于一条更为重要的历史线索中。因此,对先秦墨迹的讲述,是对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书写传统的概括 ,它远远超过了一种字体所具有的意义。它影响到此后到整个书法史的发展。
用毛笔书写的文字,与铸造、刻制的文字笔画质感完全不同。
就审美而言,铸刻文字是一个独立的类别,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线条风格,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文字的实际使用而言,书写无疑是最重要的形式,也是文字使用的基本形式,即使是铸造、刻制,一般来说,前面 也都有个书写的程序。书法的技巧、观念、审美特征、审美理想等,主要是在书写中得到发展的。
墨迹易于损毁,很长的时期里,研究早期书法史不得不主要依靠铸刻文字,不过20世纪以来,许多早期墨迹陆续 被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那一时期书写状况的认识。 从先秦到两汉,遗存的墨迹形成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它与铸刻文字有关,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商) 墨书陶片
最早留下的有商代甲骨、陶片、玉片上所留下的字迹。这些墨迹笔画端部有尖芒,使用的明显是笔头柔软的工具 。它或许就是早期的毛笔。
(春秋)侯马盟书
盟书是春秋时人们在建立政治联盟时盟誓的文书,如1966年在山西出土的侯马盟书、1979年在河南出土的温县盟书。
(春秋)温县盟书
盟书为圭形的玉石片,上面有墨书或朱书的文字。侯马盟书每一笔画落笔后即富有弹性地挑出,各字虽然独立, 但仍有强烈的流动感,笔画起笔和收笔时锋颖毕露,尖利爽快,各字排列整饬,书写非常熟练。 温县盟书笔画较细,书写和排列都略感草率,但按下和挑出的笔势与侯马盟书非常相似;字结构左低右高,这是右手执笔书写时容易出现的现象,这一特点在历代的书写中都能见到。 战国墨迹主要保存在帛书与简牍中。
(楚)长沙子弹库帛书(局部)
楚帛书,20世纪30年代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是一幅接近正方形的丝织物,中间两段文字书写方向相反,四周环 列12段文字,被各种神怪图像隔开。 简牍的使用可能早在商周时期,但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是战国简牍。
(楚)信阳楚简
信阳楚简 1957年出土,摆动的笔法与侯马盟书如出一辙,笔画熟练、匀称,书写精美,字结构趋于方正,与楚 帛书一样,右侧略向上倾斜。
(楚)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用笔方法与信阳楚简相似,只是下按稍重,笔画中间粗、两头尖细的柳叶 形甚为明显;书写熟练,不论字结构内部,还是各字之间的距离,都有准确的控制。所有笔画都为弧线,落笔后 摆动的动作明显。
先秦墨迹的共同特点,首先是作品的书写水平给人印象深刻。盟书字体密集,但依然条理分明,笔笔到位;而简 书结构精美,字距疏阔,整饬、空灵兼而有之,流动中不失从容之致。
其次,不同字迹的书写水平比较接近,用笔方法也比较接近。很可能先秦时期掌握书写的人为数不多,但是他们 都接受过良好的训练。这与汉简中所反映的情况很不一样。汉简书写水平差距很大,说明书写者已经包括非常广 泛的人群。
再者,日常书写的笔法在铸刻文字中几乎没有得到反映,但是在简牍中却反映得十分清晰。这是源远流长的汉字 书写传统中最初阶段的真实面目。
由于生理构造的限制,摆动时笔锋划出的轨迹都带有大小不等的弧度,因此在先秦墨迹中几乎没有平直的笔画, 那些看似平直的笔画实际上都略带弧形。
细心体察作者书写时的心理,他们并无过多的意欲,没有着意要去实现的技术目标,只是朴素而单纯地运用已经 掌握的基本的技巧。这是书写者处于书写的自然进程中的结果,他们的心理动机非常单纯。这是能给我们很大启 发的一点。
人们通常认为铸刻文字才是正规文字,而手写体只是“俗书”。这是不对的。盟书、帛书、简牍中的笔法与结构 ,才是当时书写的主流。铸刻文字只是为特殊目的而制作,使用的频率远低于其它书写,它们形成了书写传统之 外一条独立的发展线索。这两条线索关系密切,但各自带来一些独特的东西。
战国时期,中国书法中书写技术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形成,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致与作品在视觉上的统一性、完 整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