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神作画的草间弥生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2021年,美国纽约植物园有一场奇特的艺术展出。许多人为了观看这场展出,不惜漂洋过海。
在展出现场,有许许多多标志性的图案:黄色的背景上有无数大大小小黑色的圆点,走进展场,“圆点”这种图案随处可见。
图片传到网上后,不少网友看到,都表示自己的“密集恐惧症”要犯了。
还有不少人表示,这些绘画实在没有什么难度,自己随便都能画出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艺术家,能够画出这种备受争议的作品?又想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什么?
这一切都指向了主办这场艺术展出的艺术家。她叫草间弥生,既是艺术家,也是精神病人。
患有精神病的女孩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
草间家族长期经营种子生意,已经从事这个行业一百多年,有着深厚的根基。草间弥生的母亲将家族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却没有留意到草间弥生的异样之处。
她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与这个家族格格不入的地方。
10岁的草间弥生画了一幅铅笔画,在这张画上有一个阴郁而安静的小女孩,女孩的脸上没有一丝纯真的笑容,她的母亲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后来她开始出现幻听、幻视,她眼中的世界和其他人截然不同。
她会从桌布上的纹理和花色开始,四处寻找同样的东西,在找寻的过程中,草间弥生渐渐感觉自己被毁灭,时间和空间在她周围旋转着。
这样真实的幻象让她感觉到恐惧,想要逃离,却失足跌落楼梯。
她告诉母亲自己看到的这些幻觉,但是母亲却认为女儿只是在故意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草间弥生开始不停地画画,用自己幻想中的那些圆点重复幻境,母亲对此非常不满。
她认为画画根本不是他们家族中的女孩应该做的事,她希望草间弥生可以像家族里普通的女孩那样成长。
为了纠正草间弥生的这些“坏毛病”,母亲将草间弥生的画布全部毁掉,还让她到工厂中去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母亲的粗暴让草间弥生常常活在恐惧之中,特别是被关起来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母亲更是变本加厉地想要管教弥生,每天都会打她,用脚踢她的屁股。
年幼的弥生,对此无法应对,一度精神崩溃。或许因为童年的这些经历,精神疾病伴随了她一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童年的痛苦经历让草间弥生更具创造力 。
正是由于她童年的回忆,草间弥生创作出那些看起来像花卉却面目狰狞的植物。
这些越来越庞大的诡异植物,成为她创作的主题,包括在洛杉矶曾经展出过的“午夜怒放之花”系列。
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草间弥生一直在痛苦和创作中挣扎,她没有找到一条自己能够看到希望的道路。
母亲对她这个女儿也非常不满,她无法理解草间弥生的疾病,更无法理解草间弥生的艺术。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草间弥生26岁,那是1955年,草间弥生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草间弥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艺术作品,她被深深地撼动了。弥生迫切地想要与这位女画家沟通,向对方寻求艺术上的帮助。
但是她的英文并不太好,终于在一位表兄的帮助下,弥生给乔治亚写了封信,希望对方能在艺术上为她指引道路。
女画家深受感动,不但给草间弥生回了信,而且还表示会为她在美国推荐作品。
这让草间弥生走向了人生的转折点,1957年,草间弥生离开日本前往美国,母亲以100万日元为代价让她永远不要再回家。
一直以来,草间弥生对自己的母亲都充满了怨念,不被理解、被轻视、被指责,这一切都让她不堪忍受,也许不再回家也是她自己的愿望。
前卫艺术家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早期生活并不顺遂,她贫穷、孤独,但又坚持不肯回日本。
由于语言不通,草间弥生只能带着自己的画在各个画廊中穿梭。可是由于她籍籍无名,想要哪怕卖出任何一副作品,都异常困难。
她的居住条件非常糟糕,在寒冷的冬夜常常被冻醒。每当遇到这种时候,草间弥生就会一直画画,直到天亮。
因为贫穷,她不得不在街边的垃圾栏中捡拾别人丢弃的食物来熬一碗热汤。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境况终于有所好转。
1959年,草间弥生带着五件作品参加了一次群展,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极具了个人特色,这些作品很快引起了纽约艺术界的瞩目。
有评论家认为,草间弥生的这5件作品是前卫而有力的,那些色彩和斑点独具独特的风格。
1964年,草间弥生那著名的“千船会”的展览开展,这样的展览极具震撼,引来了众多艺术界人士的瞩目和关注。
许多美国波普艺术家都曾经借鉴草间弥生的想法和思路,由于草间弥生一直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她的创作极具个性。
安迪·沃霍尔在1966年曾经举办过类似形式的展览,草间弥生对这些借鉴心知肚明,也曾经在采访中明确指出。
虽然草间弥生举办的“千船会”展览引起过轰轰烈烈的讨论和震动,但是纽约主流艺术圈仍然不认可草间弥生的作品。
草间弥生在财务上仍然深陷困境,也时常不能得到预期的展出机会。
从1967年开始,草间弥生开展了一系列自己筹划的演出。在这些演出和展览中,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物体表面。
在位于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草间弥生发起过一场行为艺术表演。
在这场表演中有4个裸体女性伴着鼓点的节奏扭动着,而草间弥生用蓝色的颜料在这些女性裸露的身体上喷绘圆点,当警察闻风赶来后,便迅速将这场表演驱散。
草间弥生就这样坚强又执拗地生活着,上个世纪60年代,她遇到了自己的爱人——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
约瑟夫的出现让草间弥生的人生多了许多柔情,尽管第一见面对方穿的衣服很古怪,但是对方炽热的感情仍然很快打动了她。
柯内尔会每天给草间弥生写信,曾经有一次在一天内就写了14封信。草间弥生不断地接到柯内尔的电话,两人通话的时间多得别人误以为草间弥生的电话坏掉了。
1966年,草间弥生带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但是她并未得到组织方的同意,就将自己的装置作品安放在绿园中央的意大利馆前面。
这个由1500个金色球镜构成的装置十分醒目,草间弥生自己穿上金色的和服,端端正正地坐在作品中央。
旁边还竖起一块牌子:每一个金球售价2美元。艺术品像便利店的热狗一样明码标价。
组委会将草间弥生和她的作品请了出去,草间弥生穿上红色的紧身衣躺在金色球镜中间,一时风头无两,盖过了所有参展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1968年,草间弥生组织了一系列被命名为“人体炸裂”的裸体集会后,美国媒体越来越关注她。
草间弥生成为一个夺人眼球的先锋艺术家,她常常画着艳丽的浓妆,披散长发,穿着古怪又前卫,在公开场合表演行为艺术。
许许多多观众闻风而至,每个人需要支付两美元。草间弥生凭借这样的行为艺术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约瑟夫·柯内尔并不赞同草间弥生这种疯狂的行为,他认为草间弥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作品上。
在草间弥生表演行为艺术时,常常显得疯狂而过度投入,还曾经裸露登场。
一些朋友开始渐渐疏远草间弥生,他们认为她已经不再是艺术家,只是在一门心思地追求名利。
平常的草间弥生与表演时迥然不同,她十分安静并且内敛,与表演时的状态形成强烈反差。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种种作为,传到了远在日本的家人们耳中,他们对此完全不理解并且感到恐惧,担心草间弥生会使家族蒙羞,于是和她断绝了联系。
虽然草间弥生凭借各种行为艺术名利双收,据说她的巅峰时期曾经年入7亿,但是她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判。
1969年,草间弥生成为《纽约时报》某一期的封面人物。与此同时,该杂志也用副标题提出质疑——但这是艺术吗?
回到日本
在草间弥生的生命中,约瑟夫·柯内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不过两人相伴的时间并不算长,柯内尔在1972年去世,这让草间弥生备受打击。
1973年,也许是受到约瑟夫·柯内尔去世的影响,草间弥生在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巨大改变。
草间弥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日本,就此远离美国的那些艺术家和评论家,远离了公众的视线。
她住进一家精神疗养院,在附近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每天早上她都会离开疗养院到工作室内进行艺术创作,晚上再回到疗养院中休息。
除了疗养院和工作室,草间弥生极少外出去别的地方。她也不怎么与客人见面,不逛街不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几乎与世隔绝。
在这个工作室内,草间弥生完成了数千件艺术作品,写下了十几本小说和诗集。
后来她干脆在疗养院附近买下了一栋楼,她每天在这里至少工作8小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草间弥生身体依然十分健康,但是对于艺术创作这项工作,她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她为自己找来了一些助手,这些助手会帮助她完成大量消耗时间和体力的铺设工作,然后再由草间弥生进一步做艺术表达。
草间弥生的工作并不仅仅只限于在工作室,疗养院也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照顾。
只要她想工作,她就可以在自己的私人卧室内进行艺术创作。
草间弥生的记性不好,在她与自己经纪人长时间的通话中,她会絮絮叨叨地谈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细节,然后又全部遗忘。
草间弥生有一个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看报纸,她每天都会认认真真地从政治板块开始阅读报纸。
精神上的疾病一直困扰着草间弥生,以至于让她觉得在精神疗养院生活,比在其他地方生活更为轻松。
一直有人认为,草间弥生将自己的精神问题视作炒作手段。
草间弥生则表示,即便是自己独处,精神分裂症带来的眩晕、沮丧和焦虑依然困扰着她。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十几年,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造形式。
安迪·沃霍尔就是其中之一,沃霍尔曾经对草间弥生的“千船会”展览表示出极大的赞赏和震惊。
点击查看外链 -->